机构接到窗口指导:新股上市3日禁买
www.yingfu001.com 2014-02-12 11:26 21世纪经济报道我要评论

  尽管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被严格锁定,但上市后的爆炒却是轮番上演。

  2月11日,众信旅游(002707.SZ)、跃岭股份(002725.SZ)等11只次新股集体涨停。就在一天前,44只次新股整体涨幅7.89%,有15只个股涨停。即便是涨幅最小的新宝股份(002705.SZ),也收涨3.46%。

  不为人知的是,在强势上涨的次新股盛宴上,券商、保险、公募基金等“正规军”机构却只能充当旁观者。

  “交易所明文规定,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单个机构单日买入沪市股票的量不能超过流通盘的千分之一。即流通盘2000万股,只能买2万股。”一位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据其透露,交易所对机构参与新股上市初期的交易设置了诸多限制性条款,这导致了手握重金的各大机构,基本无缘参与此轮次新股炒作盛宴。

  交易所“窗口指导”

  次新股是元旦以来A股市场的一大热点,但没有中签的机构投资者只能被动旁观新股上涨。

  “新股上市之日起3个交易日,机构禁止买入。沪深交易所没有明文规定不能买,只是口头交代。”李诺(化名)任职于一家国有性质的机构单位,管理着十几亿规模的资金。早在元旦后首批新股上市前,他就收到交易部门传达的“禁令”。

  但他没想到的是,新股上市初期的交易规则并不止这一条。

  “新股上市第4个交易日至第10个交易日,单一机构单日买入新股的数量不能超过流通盘的千分之一。比如,流通盘2000万股的新股,买入量不能超过2万股。”李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股上市初期,他并不知道有这一条规则。直到春节前,他实际操作时才发现有这样的限制。

  1月29日和30日,很多新股出现调整。李诺看中了沪市新股应流股份(603308.SH),向交易员下达了几十万股的交易指令。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指令竟无法执行。

  “成交到8万股的时候就停掉了,交易员说没办法执行下去。”出现这种诡异的情况,李诺从交易员口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是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单一机构单日买入量不能超过流通盘的千分之一。

  此时,李诺才注意到应流股份的流通盘是8001万股。1月29日,是这只新股上市的第6个交易日。

  对于“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单一机构买入量不能超过流通盘的千分之一”这一说法,深圳一位基金经理也确认其收到类似的“窗口指导”。

  据其介绍,1月7日,公司通过邮件和口头传达的方式向他传达了交易所抑制新股炒作的精神,称“新股上市首10个交易日,单个机构单日下单买入不得超过千分之一。如果超量下单就会收到交易所打过来的电话警告”。

  比过往更严的新规

  对于机构参与新股上市后10个交易日的交易限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多位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人士求证,他们称有接收到公司交易部或风控部传达的相关要求。

  “上一轮新股暂停前,交易所对机构窗口指导的要求是上市3个交易日不能买,后面就不管。但现在是10个交易日都要受限制,管得比原来更严了。”一位机构人士感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向相关机构的督察长等风控人员求证,他们亦证实的确收到新股的交易规则。

  “新股上市前,沪深交易所确实发了有关新股上市交易规则的文件。”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风控人士透露,该文件对机构参与新股上市首10个交易日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据这位风控人士介绍,上交所发布的文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监管的通知》,该文件提到新股上市初期的六种异常交易行为。第一条就是“同一证券账户单日累计买入数量超过新股上市流通量1‰”。

  深交所发布的版本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新股上市初期异常交易行为监控指引》。该文规定,累计申报买入数量占新股实际上市流通量的0.5%以上或在10万股以上就是异常行为。

  记者在沪深交易所网站发现,这两个文件均是公开发布的文件。其中,上交所的文件发布于2013年12月13日,深交所的文件则是2012年6月11日发布的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均强调这是对新股上市初期交易行为的监管,而上市初期是指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

  由于沪深交易所均对新股上市起10个交易日有严格的规定。恒生交易系统将有些规则进行细化,直接在交易系统上进行了设置。

  “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采用的交易系统基本都是恒生系统,他们在系统上就设置了沪市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单个账户买入量不得超过新股流通盘的千分之一。一旦成交量达到千分之一,系统就会停止执行交易。”一位基金经理介绍。

  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则透露,新股上市前,恒生系统的工作人员曾发邮件提醒他们如何规避违规行为,例如,集合竞价阶段以及收盘前15分钟不要交易;单笔下单的量不要超过流通盘万分之二等。

  规避红线

  眼看着新股走势强劲,但一众机构却受制于交易所新规,无缘参与炒作盛宴。这让一部分机构对此颇多怨言。

  “交易所发布的交易规则主要是限制了券商、保险和基金,私募、大户等群体则不受管制。现在次新股有很好的赚钱效应,却不让我们参与。等10个交易日后,新股都涨疯了,才放开机构大量买入。这不是想让我们当‘接盘侠’吗?”深圳一位基金经理抱怨。

  另外一位机构人士亦指出,很多私募或游资的买入量超过流通盘的千分之一,但交易所只能对异常账户进行监控,没办法采取实质的措施。

  深交所披露的交易信息显示,2月11日,创业板次新股安硕信息(300380.SZ)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名均是在券商营业部,买入金额最大的约为11.507万股。而这家新股的流通盘只有1718万股,流通盘0.5%对应的股数为8.59万股。

  虽然对交易所的规定有所不满,但机构还是不敢越过红线,甚至有的机构近期都没有参与次新股的投资。

  “交易所已经明确划出红线,就不会去触碰这条红线,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坦言,1月29日和30日,他看好的麦趣尔(002719.SZ)、牧原股份(002714.SZ)价格出现下跌,他曾经想买,但苦于买不到量,最终选择放弃。

  以牧原股份为例,该新股的流通盘为6050万股,单个机构账户单日能买入的量只有6.05万股,资产市值只有约180万元。而对于管理十几亿资金规模的机构而言,1个百分点对应的市值就是1500万元。假设股价为30元,买入量达到50万股才有意义。

  “单只股票的市值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一个涨停对资产净值的贡献就0.1%。现在新股买入量不到10万股,一个涨停板对净值带来的影响只有万分之一,基本没什么意义。”前述机构人士直言,既然新股上市之后10个交易日,机构买不到量,他只好选择不关注新股。

  机构远离次新股,但并不妨碍市场的参与热情。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私募、游资、散户炒新热情仍旧高涨。

  “市场好的时期,新股的弹性比老股要强,因为套牢盘很小。因此,新增资金更愿意介入新股,只要新高之后,就海阔天空了。”一位浸淫资本市场多年的券商分析人士认为。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虞凌云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2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