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姜超:如何避免股灾重演 短期现金为王长期唯有改革

www.yingfu001.com 2015-07-28 19:54 赢富财经网我要评论

  今天(27日)上证指数再度暴跌8.48%,跌幅仅次于著名的227,也就是2007年2月27日的暴跌8.84%。当年股市一天内从3040点下跌至2772点,而今8年过去了,上证指数依然在3000点附近挣扎,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是谁在制造暴跌的惨案?有的说是国家救火队先走了,外媒报道证金公司近日已偿还了部分商业银行同业借款,具体原因不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的说是场外配资的钱又被赶走了,上周末管理层通报部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和场外融资利用HOMS配资存在违规与风险隐患,已根据核查情况对涉案主体立案查处。

  还有的说是钱往海外跑了,美联储上周五自曝“乌龙”,其公布文件显示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底前加息一次。不过,美联储在周五的声明中强调,这些被误公布的预测是美联储工作人员的预测,并不代表决策者的观点。而美国加息预期推动美元反弹至短期高点,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加速贬值,尤其拉美国家货币。

  还有的说牛被猪拱走了,由于猪价持续暴涨,导致通胀回升,央行[微博]降息被拱没了,连带着牛市也被拱走了。

  看下来是众说纷纭,似乎都很有道理,而市场已成了惊弓之鸟,只是苦了对市场不离不弃的诸多韭菜,又被割了一茬。

  要理解股市为何暴跌,首先要知道股市为啥会涨。

  讲得专业一点,从股票的估值模型出发,我们知道股价=企业盈利/(利率+风险溢价),所以股价是由企业盈利、利率和风险偏好三大因素决定。因此任何一次股票牛市,都是这三个因素发生了有利的变化,比如企业盈利提高了,或者利率下降了,或者是风险偏好提升了。

  讲得通俗一点,我们学过马克思的资本论,知道任何一个商品都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其内在价值,一个是其外在价格。所以我们可以把企业盈利和分红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而把市场利率、包括市场对股票的风靡程度(风险偏好),理解为股票的外在价格。价值是客观的、是决定价格的基础,但并不完全决定价格,因为价格则是由供需决定、随行就市的、是主观决定的。

  大家投资股市都是为了赚钱,而在美国和中国,目前的投资有两位成功的偶像。在美国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他是价值投资的典范,他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价在过去28年翻了近60倍。

  而在中国则是最近几年崛起的徐神,他的阳光私募产品在过去5年净值翻了近30倍,跟徐神的业绩比起来巴菲特的业绩只能算是还凑合。

  两位大佬业绩都好的亮瞎眼,但是其实还是有细微差别。如果你买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那么会实打实的赚60倍,伯克希尔的管理资产规模在不停扩大。而徐神的产品其实每年都会把赚的钱分给你,所以你的本金几乎永远只有100万,再投资人家是不帮你做的,所以其实你赚不到30倍,而徐神的管理资产规模其实稳定在100亿的量级。

  没有人会有钱不赚,既然中国市场最牛的人的管理规模都是稳定的,其实是告诉我们中国股市的运行机制是和美国不一样的。

  美国是价值投资的热土,因为企业盈利不停在增长,带动股指不停创新高,所以大家基本都在赚钱,赚的是上市公司分红或者回购的钱,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所以巴菲特是跟着美国经济和企业一起成长的。

  而在中国,由于股指多年几乎没有增长,企业分红和回购也不给力,所以大家整体看都不怎么赚钱,有人赚钱必然会有人赔钱,在牛市的时候貌似大家都在赚钱,到了熊市又都赔回去了,也就是说前面牛市的人把后面熊市的人的钱给赚走了。这也就说明在中国对价格的研究要比对价值的研究重要的多,因为价值基本没变化,而价格每年的波动都很剧烈,必须把波段和方向把握准了才能赚大钱。而由于整个市场是零和博弈,所以赢家不可能变得无限大,否则就没人跟你玩了,所以市场上最牛的私募产品通常是限购、买不到的。

  如何研究价格走势呢?一个叫做价值驱动,在07年的中国牛市里面,价格是由价值驱动的。那一轮牛市的背景是中国GDP增速高达14%,工业企业盈利增速高达40%,所以是企业盈利驱动的牛市,而后来也是因为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变成了负增长,导致牛市的终结。

  但是在中国股市历史上,由股价由企业盈利驱动的牛市只是一小段历史。最近微信圈在转的一篇文章《苦逼A股三十年》,里面就写到中国股市的历史,就是一部散户用血汗钱当雷锋接盘的历史,在1990年的股市诞生之初,深发展就用10个月时间上涨了30倍,完全超越了股息的价值,为后面二十多年的炒作立下了伟大的标杆。

  所以在中国股市历史上,股价更多的是由供需驱动。

  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股市很多有特色的现象。比如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改名,因为名字一改股票就会涨停,前一段就一窝蜂改名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且改完名字还真涨。比如每一轮牛市都会消灭低价股,所以目前A股交易的上市公司股价最低的还在3元以上。比如上市公司的高送配,其实送股配股都是数字游戏,因为公司的盈利没有变化,但一旦10送10散户就感觉平白多出来一倍的股票。比如说炒小盘股,所以1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被消灭了。还有比如停牌或者定增,让散户觉得有故事。还有新股持续封涨停,让散户买不到所以继续疯涨。其实都是利用散户盲目跟风、图吉利、贪便宜的心理在赚钱。

  归根到底,所有的股价炒作,其实都是人为制造出供给短缺,要么是稀缺的概念主题、要么是稀缺的低股价、要么是稀缺的新股供应、要么是涨停板上稀缺的股票卖出等等。

  所以说如果要总结股灾的教训,避免未来灾难重演,其实除了危机时的救市以外,未来应该在制度改革上加大力度,大力增加股票供给,来降低投机炒作。

  其中注册制最值得推出,因为如果什么公司都能上市,那么随意改名的公司还能忽悠人吗?低价股和小盘股还能随意炒作吗?而且涨停板制度也可以考虑取消,从这次股灾也可以看出,设置涨停跌停板最终也没能降低跌幅,反而是在跌停板上大量的股票卖不出去而造成了踩踏。反观隔壁的香港股市,由于股票长期无限量供应,所以很少有股市泡沫的形成,这一轮即便是美国加息与内地股市大跌两面挨耳光,从高点跌下来也就跌了10%出头,而且也不需要政府来救市。

  由此看来,要防止恶意做空中国股市,首先应该建立防止恶意做多中国股市的制度,否者即便是这一回把牛市救回来,也难保未来不会再有泡沫。

  而这一轮股价上涨,除了IPO发行管制下的供给稀缺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需求的急剧增加,包括券商的融资、银行信托的杠杆配资,以及场外配资等等,金融机构的低风险资金通过杠杆交易的模式大规模入市,造成了短期需求的急剧扩张。而一旦方向逆转,杠杆模式下的需求萎缩也会被急剧放大,造成短期踩踏效应。

  而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13年债市钱荒,当年“钱荒”的出现也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大量借钱买债,导致了金融机构风险的上升。后来监管机构暂停了丙类户,强行推动了去杠杆。虽然13年下半年的债市令从业者痛不欲生,但在去完杠杆的毒瘤之后,14年起债券市场出现了真正的慢牛和长牛。

  所以我们相信经过这一次股灾的教训,去杠杆会成为未来股市的主旋律,下一轮股市牛市的出现,一定不会再是杠杆牛,而应该是主要由居民和机构自有资金推动的慢牛和长牛。

  导致股市需求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利率的变化。我们知道利率的下降意味着钱存在银行不值钱了,所以14年11月降息之后出现了股市的疯牛,而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降息降准一次,也是对资金入市推波助澜。但现在7月都快过完了,而降息降准还迟迟未来,所以市场的感受是宽松货币政策延后了,所以也不着急把储蓄搬家入市了。

  从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乃至全球的经验来看,都采用了零利率甚至QE的政策,也都出现了股市的上涨,因此通过央行降低利率来推动股市上涨无可厚非。本质的原因在于,各国出现危机的原因虽不同,但都是负债率太高了,美国当年是居民部门买房负债太高,而中国是企业部门投资负债太高。负债率=负债/权益,所以降低负债率在理论上只有三种办法,一是降低利率、二是增加权益、三是债务减记。对于前面两点,其实就是股债双牛,我们在过去的1年半,美日欧在过去的几年都经历过。但是对于第三点,我们发现只有美国做到了,当年让雷曼倒闭和居民房屋止赎做的很坚决,但是欧洲不愿意减记希腊的债务,所以希腊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样不时地爆发。

  而对于中国而言,也在于一直在回避第三条“债务减记”。这一轮股灾之前,我们曾经在6月中旬提示宽松有变的风险,原因是我们观察到5月下旬国债期货市场出现了暴跌,而导火索是地方债发行的井喷。

  14年国务院下达了43号文,对地方债务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赋予地方政府依法举债的权限,同时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因此我们看到14年的平台融资大幅下降,同时以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出现大幅下降。

  但是15年以来,大家的感受是43号文正在被逐渐突破,发改委又放开了城投债的发行,6月份以后城投债发行又放量了,而且地方债的置换额度从最初的1万亿到2万亿,甚至传闻还有第三批1万亿,给市场的预期是地方债的发行没完没了。但是如果按照到期置换而且不新增的原则,地方债的供给应该是有限的。

  我们的理解是,之所以地方债的供给会超出预期,一是大包大揽,给所有地方有关的债务兜底,发改委也在此前称2015年决不允许企业债违约事件。二是为了稳增长的需要,因为目前地方的税收、土地都没有钱,因而只有靠地方债这颗摇钱树来钱比较容易。

  我们觉得在债务兜底上大包大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会导致市场对风险的定价出错。最近由于股灾,许多银行理财资金蜂拥进入债市,大笔购买城投债、公司债,导致目前公司债信用利差处于历史最低点,与经济下行的状况完全不匹配,万一出现某些公司的倒闭或者破产,公司债市场的暴跌对债市乃至金融体系的影响更大。核心原因就在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打破刚兑。其实43号文里面非常明确,经过债务审计之后政府债务已经明确,以后的融资平台新增债务都属于企业债务、责任自负,更不用提各类民营企业的债务了。所以地方债完全没必要大包大揽,把政府承担偿付责任的1.86万亿还完就行了,剩下的自生自灭,没必要再来第三批。如果能够放开企业或者公司债个案的违约,还用担心国债利率降不下去吗?

  而在稳增长方面,并非不能用地方债,但是应该进入预算或者余额管理,比如说地方的预算赤字整体可以增加多少,对应多少新增地方债发行,并且严格通过人大来监管。如果没有债务余额管理市场预期,就会导致市场对地方债供给失控的恐慌,进而导致利率居高不下。

  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挑战在于,如何协调货币宽松与各类目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通胀、金融稳定等等。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透明,按照固定的游戏规则运行,给市场稳定而可以预测的预期。

  而对于中国央行而言,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还是应该以经济增长和通胀等目标为主,而不应该过渡关注金融资产价格。年初有领导称希望看到资金进入股市,后来市场理解为央行愿意降息来支持股市,但问题在于降息的次数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次降息。而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由于人口红利结束导致服务价格上升,过渡宽松会刺激通胀上升,进而约束宽松货币政策空间,6月份的物价反弹并非只有猪价在涨,非食品价格同样创出了8个月的新高,其背景也是货币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并非万能的,必然会受到增长和通胀目标的制约,也只能是相机抉择。从下半年短期看经济下滑压力仍大,要求货币宽松,但通胀回升制约宽松加码,所以短期看宽松陷入两难。但从长期看人口红利结束后工业增速长期下行,因而通胀反弹应该属于短期现象,我们预测通胀将在明年年初见顶回落,所以届时新一轮宽松周期的启动仍有希望。

  总结而言,我们建议要防范股灾的悲剧重演,未来应该坚定推动注册制发行改革、改革涨跌停板制度,严格规范各类杠杆融资,严格地方债发行、放开企业和公司债券个案违约,而央行货币政策坚持以增长和通胀等基本面为框架,不过渡关注资产价格刺激泡沫。

  如果我们在今年下半年能看到这些改革措施推进,那么虽然从短期看可能市场仍有去杠杆压力,但从长期看上市公司质量有望提高,估值有望更合理,市场有望从零和博弈变成多赢,而且央行的宽松更可持续,那么就有望和债市一样,经过13年下半年的去杠杆以后从14年开始浴火重生,持续慢牛!

  总结而言,我们建议下半年要静观其变、现金为王、安全至上,但对中国改革的推进和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依然充满期待,原因无他,身为中国人,不可能靠做空中国来赚钱。就像巴菲特说的一样,过去238年,有谁靠做空美国赚过钱?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虞凌云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2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